

香港奧數之父 籲家長勿催逼操練
【明報專訊】被譽為「香港數學奧林匹克之父」的中文大學前數學講座教授岑嘉評,獲2016年度國際數學界的「保羅‧埃爾德斯(Paul Erdos)數學大獎」,是首位獲得此殊榮的香港數學家;他當年引入奧林匹克數學,以培訓對數學有興趣和天分的學生,但他強調,家長不要催逼學生操練數學,以免破壞其學習興趣。 獲國際數學大獎 推廣奧數30年 岑嘉評獲世界數學競賽聯盟頒發2016年度國際數學界「保羅.埃爾德斯數學大獎」。現年76歲的他較精於抽象代數,曾發表400篇有關代數的論文。過去30年,岑致力推廣奧林匹克數學,於1985年成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(香港)委員會後,擔任委員會主席多年至今,因此有「香港數學奧林匹克之父」之稱。 他憶述,1988年成功籌組第一支香港學生隊前往澳洲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,惟當時政府不願資助旅費,而他某天途經黃大仙,就想到「嗇色園信奉儒家,而數學是六藝中的一項,應該會支持」,經過多番游說,沒想到對方答應資助代表出外參賽的旅費;而香港回歸後,港府開始為香港代表隊支付出外參賽的機票費用。 批港教育死板 應鼓勵學生「適當地離譜」 近年學習奧數成趨勢


港「奧數之父」獲頒數學大獎
岑嘉評力推奧數發展多年 盼港生將來奪「菲爾茲獎」 香港文匯報訊 (記者 黎忞) 數學從來不只是抽象的符號及公式,而是經歷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,人類今天才能更精準地解構數字國度。被譽為「香港數學奧林匹克之父」的中文大學退休數學講座教授岑嘉評,除醉心相關研究外,過去30多年來致力推動奧數發展,為港生拓展數學眼界及興趣,因而獲頒「保羅.埃爾德斯數學大獎」,是本港首位獲得此獎項的學者。他讚港生於國際奧數競賽多次取得佳績,期望他們能發光發亮,將來能獲數學界最高榮譽「菲爾茲獎」(Fields Medal)。 現年76歲的岑嘉評,自1971年起於中大數學系任教及從事研究,至今發表過約400份論文;2002年他獲得俄羅斯國立戈梅利大學榮譽數學博士,2011年起兼職雲南大學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,並歷任多屆香港數學會會長和東南亞數學會會長。 1985年,他成立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,擔任主席至今,憑30多年來推廣香港以至東南亞地區數學教育作出的貢獻,國際數學競賽聯盟的代表於上周五親臨中大向他頒發2016年度「保羅.埃爾德斯(Paul Erdos)數學大獎」,以作表


智能學數平台 因材施教育才
大部分學生都曾經在學習數學時遇上困難,很多人認為數學腦袋是天生的,至於天生沒有數學腦袋的,自然很難跟得上。加拿大教育家John Mighton提出了一個有效學習數學的方法-「Jump Math」,特別針對數學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生。 他在其著作《The Myth of Ability》中指出,「Jump Math」有一個最基本的理念,就是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,所有人都能掌握數學,這信念是成功的關鍵。這套方法在很多學校實驗證明有效,亦與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結果吻合。 該研究透過磁力共振掃描腦部,發現當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的時候,腦部的活躍程度與不相信自己的時候有天淵之別。 傳統教學 解題欠詳 要學生相信自己,就必須提供一些他們能夠掌握的學習方法,而John Mighton發現大部分數學教科書只是重視最後的答案,卻沒有詳細闡述每一個解題步驟,即使教師的參考教材也是如此,所以教師們也不一定能掌握最佳的方法解說。 在數學評估方面,情況可能更糟。舉例來說,學生眼前有一道很複雜的時間題,經過很多運算,幾經辛苦得出答案「60分鐘」,卻得了「0分」,原因是題目